人才作为衡量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梅州苏区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在加强企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经济、人才底子较薄弱等原因,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队伍结构不合理、交流渠道还不够畅通、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专业能力与新时代专业化要求不相适应、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等较突出的问题,成为制约梅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我市相关部门应坚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持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并举,解决人才问题,助力梅州经济社会建设。
一要育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企业的最大优势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要搭好台子。组织嘉应学院、梅州市技师学院、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建培训平台,探索共建以企业为需求端、院校为供给端的“实训基地+实训课题”产业人才培养联盟,化大课堂为小课堂,为企业员工量身定制技能培训计划,既满足企业用工和有效培训的需求,又有效聚合资源。要铺好路子。争取与广东省科学院、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办学,联合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教学”的办法,企业、院校互相赋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针对解决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开设讲座、培训课,开展对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制造工艺的培训,推动继续教育终身化。要结好对子。开展“中老帮扶+考核机制”传帮带活动,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与青年员工共同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处理办法,定期考核并表彰优秀师徒,推动后备人才培育工作。
二要引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重要思想,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才。要实施人才工程引进高端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好用活我市出台的急需紧缺人才政策,通过良好的待遇和系统的晋升模式,加快引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同时,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居办法,大力建设人才公寓和青年人才驿站,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要加强统战工作筹建文化人才智库。通过聘任等形式,建立专家学者咨询小组,发挥省市县镇各级党政机关、省内高校、党校等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加盟,以乡土之情吸引国内外梅州籍企业名人,为政府和企业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招商引资、产权保护等提供决策咨询,为梅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要依托产业项目吸引集聚人才。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着力提升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梅州柚优势产区产业园、中国(梅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产业园区,在建材、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和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吸引一批集聚产品研发、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各类行业领军人才和项目创新研发团队。
三是用才。制定出台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成长政策,建立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营造一种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造潜能。发挥企业人才的专业特长。构建综合集成、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的选人用人工作闭环,探索学有专长、综合素质好、培养潜力大的高层次人才成立产业发展研究小组,在围绕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开展课题研究。把重大项目、重大任务、重大事件一线作为培养选拔高素质专业化干部的练兵场和主考场,在基层热点焦点部门、急难险重岗位发现、识别人才,打通综合评价环节,将考察了解人才政治表现融入到调研、会议、座谈、访谈、约谈等日常工作,发挥专长助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以职业竞赛为载体,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技能人才的作用,培育树立一批先进的专业高技能技术人才和先进典型,使“劳动光荣、技能成长”的思维深入人心,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四要留才。要遏制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才能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注重人文关怀。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健全人才奖励和荣誉制度,选拔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和发放奖金,提升人才的成就感和责任意识,并协助解决家属就医、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畅通成长通道。规范完善职级晋升和职称评聘制度,畅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成长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的渠道,着力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要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构建包容友好的和谐氛围,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鼓励踏实肯干、大胆创新的做法,提供允许试错机会,以宽松的政策、宽容的精神去理解、善待干事创业者,坚决克服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思想,抵制嫉贤妒能、排挤打压人才的不正之风,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效益。
(作者单位:中共梅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