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相对于以往的表述,增加了“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部分内容。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涵盖极广,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精神就是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取向的精神品质,如心怀天下的精神,伟大梦想、团结、创造、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等,而贯彻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其中的则是“时中”精神。
一、“时中”的意义及规定性。“时中”出自《周易》,是说君子的中庸是“时中”,即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事原则做出调整,以防过或不及。“时中”不完全等同于我们说得较多的“中庸”“中和”,而是给“中庸”“中和”增加了时间的因素,从而具有时间空间两方面的要求,要求时时处处做到“中庸”“中和”。要时时做到“中庸”“中和”,则需要对客观形势做出准确的把握和判断,根据新的形势采取新的行动,这就需要提前对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的调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有关于形势发展变化的信息。同时,也要善于对相关材料进行辩证地把握和运用,理论上最优的解决办法不一定是现实上最优的解决办法,有的时候恰恰是走到现实条件下的极端才是真正地符合“时中”的精神的。可以说,“时中”既是一种精神价值取向和理想,其中包含着太和理想也是一种包含着辩证法在内的思维方式。
二、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体现出来的“时中”精神。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凡是把“时中”精神运用得比较好的时候,就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相反地,凡是脱离了“时中”精神,“左”“右”占据上风的时候,则一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从大革命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时中”精神和“左”“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虽然“左”“右”在一定时期占据了上风,但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时中”精神和“左”“右”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对以往历史经验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和总结,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越来越符合世情和国情,因此取得了改革开放等一系列伟大成就,并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根植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于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特色就是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用新发展理念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构建起新发展格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并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前进。
三、“时中”精神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把一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作为整体进行把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大革命时期到土地革命时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的过程,而且这两个过程是良性互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越高,则中国人民找到的发展道路越符合自身的实际,也就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自身的发展越好,也越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中”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一种什么作用?因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内蕴的“时中”精神让我们接受起马克思主义来没有精神文化上的抵触和不适,而且让我们把人类文明最先进成果吸收进本民族思想文化中来而相得益彰。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逐步找到符合本民族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时中”精神既是价值理想指引,也是思维方式指引,在此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都是“时中”精神,也即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结出的硕果,是时代的精华。
(作者单位:梅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