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至10日,市委党校组织2024年全市县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全体学员赴泉州市委党校开展异地教学,采取“理论授课+现场教学+辩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对泉州市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经验和做法进行了系统学习,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新任县处级干部的履职能力,助推梅州高质量发展搭建了立体式研修平台。
泉州之行,是一个感受典范的难得机遇。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在六年七下晋江调研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在经济、民生、文化、城市建设等方面给予这片土地宝贵的思想引领。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晋江经验”引领下,泉州市不断创造实体经济发展奇迹,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等县(市、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上行,走出了一条县域全面发展的典范之路。“晋江经验”已成为晋江、泉州乃至福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组织这次培训,为学员提供了一次对标典范、借鉴学习的难得良机。
泉州之行,是一场启迪思路的理论盛宴。培训期间,学员们认真聆听了泉州市委党校陆焱平、谢珍珍、陈小红老师关于“推动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读懂‘晋江经验’把握发展‘金钥匙’”专题授课与“抓安全要抓到点子上——三起典型事故引发的思考”案例教学课,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五个关系”这一核心内容,既全面回顾泉州实践历程,理解把握“晋江经验”蕴含的科学理念、工作方法,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思考梅州振兴发展面临的短板差距、努力方向。
泉州之行,是一次开拓视野的实践体验。学员们深入泉州古城、洛阳桥,近距离了解泉州在古城和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开发情况。在台商投资区、石狮行政服务中心、晋江经验馆、安踏博物馆等地,全方位学习泉州近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坚持以发展为主线,狠抓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本次异地培训内容丰富、紧扣主题、针对性强,学员们普遍表示受益匪浅,既解放了思想,又拓宽了视野,为下一步工作打开了思路。
市工信局局长袁勇华表示:泉州市将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至4.0版500余项改革事项,打造了“泉速办、泉服务、泉惠企、泉信融、泉护企”五个营商子品牌,常态化开展“局长走流程”“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等主题活动,持续提升“泉心泉意”营商环境品牌辨识度。同时,制定了完整的低效用地评判标准,构建“1+1+N”低效用地再开发制度体系,以高质量的增量建设用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通过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带动周边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吸引相关产业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集聚效应。这做法对我市下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三年行动整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团市委书记廖琼慧表示:经过在泉州党校五天的学习,感受最深的是泉州政府部门对工业的政策包容和支持,以及泉州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永不言弃的韧劲,这种政策鼓舞和拼搏精神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的,可以充分从党校老师的教学、政府工作人员的讲解、企业商家的言谈当中感受到。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还是要敢于突破客家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和安逸,冲破束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改革、开放、团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在实际工作中,才能使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的蓝图变为现实,愿景变为实景。
市政务数据局局长徐甦认为:泉州党校的老师们通过课堂讲解、现场展示,全面介绍了“晋江经验”形成和发展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在泉州市台商区现场教学中,对其如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感悟颇深、深受启发。其核心内容正是从政务服务行政审批入手,把审批流程赶上线上、晒在阳光下、监管在系统中。这与我市强力推进“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不谋而合,充分证明这项改革切中了营商环境中“熟人社会”潜规则要害,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入推进这项改革的信心决心。
市纪委监委驻市卫健局纪检监察组长何志锋认为:泉州党政机关廉洁意识强,将对政府审批权利的监督放置在前,放在网上,向最基层最深处最广度延伸,监督审批权力行使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和避免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机率;泉州党政机关担当意识强,注重调查研究,对政府影响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章制度,紧紧结合泉州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等实际,大胆改革创新,然后建章立制,严格执行;泉州人主人翁意识强,无论是在晋江,还是石狮,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业社区,所遇之人,所见之景,所谈之事,都是泉州好,好泉州,泉州人主人自豪感外溢,以上方面都值得梅州学习借鉴。
学习取经“走出去”,经验方法“引进来”。经过这次培训,广大学员一致表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学习借鉴“晋江经验”,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走出一条具有梅州苏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作出应有贡献。
(教务部、培训二部供稿)